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創業者的財務必修課:會計學 (11-2)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的重估價、減損及處分 (Accounting (11-2) Revaluation, Impairment, and Disposal of Property, Plant, and Equipment (PPE))

    The previou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Property, Plant, and Equipment (PPE) and how its value is measured. This article further discusses the subsequent measurement of PPE under the Revaluation Method, and explains how to calculate impairment and disposal.

    前文介紹了PPE的概念以及價值衡量,本文進一步描述PPE於後續衡量的重估價模式(Revaluation Method),以及如何計算減損 (Impairment) 和處分(Disposal)。

一、重估價模式的基本概念

        重估價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將資產原始的帳面價值調整到重估當日的公允價值(Fair Value)。與成本模式不同,重估價模式會讓資產帳面價值緊貼市場現況,更真實反映企業資產的市價。儘管目前台灣仍採用成本模式,但國際上不少國家(如美國、英國)早已廣泛採用重估價模式,因此掌握其精髓對我們理解跨國企業財務報表十分重要。

二、重估價模式的操作

        重估價模式通常以年度為基礎進行,以確保財務報表的一致性與可靠性。同時,同類型的資產必須統一採用相同的衡量方式,比如所有土地都需用重估價模式,不可混用成本模式。

        重估價的會計處理方式有兩種主要方法:

  1. 消除成本法(Elimination of Cost Method)
    • 這個「高級動作」的分錄包括:借記累計折舊、貸記設備與重估增值,透過先消除成本模式的累計折舊,將資產帳面價值回復至原始成本,接著再調整至公允價值。
  2. 等比例重編法(Proportional Restatement Method)

    • 根據重估日的公允價值與原始帳面價值的比例,同步調整成本與累計折舊。

        兩種方法最終產生的其他綜合損益(OCI)數字是一樣的,但調整的過程與資產折舊狀態則會有所不同。

三、重估價模式下的損益影響

重估價模式下,資產價值的調整會產生兩種情況:

  • 重估減值(Revaluation Impairment):公允價值低於原始帳面價值,會直接列入損益,影響當期淨利。
  • 重估增值(Revaluation Increment):公允價值高於原始帳面價值,不影響當期淨利,而是進入其他綜合損益(OCI),避免直接衝擊淨利與每股盈餘(EPS),這背後體現的是會計上的保守原則。

        其他綜合損益的誕生,是為了讓資產能以公允價值呈現,同時又不會影響當期淨利與 EPS。經理人也無須為這些變動背負過多責任,因為它們大多反映的是市場波動,而非企業本身的經營績效。這些累積的OCI最終會結轉至資產負債表的其他權益,成為股東權益的一部分。而採用重估價模式後,原始成本不再出現在財報中,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公允價值作為未來的基準價值。但企業仍須保留原始成本的記錄,以備後續財務分析之需。

四、看懂後續支出:費用化還是資本化?

        另一個實務中常見的問題:資產後續的支出應該費用化還是資本化?這裡的關鍵在於:該支出是否有助於提升資產的效能或延長壽命

  • 費用化(Revenue Expenditure):維持原本功能,例如換機油、日常維修,會直接列入當期費用。
  • 資本化(Capital Expenditure):增強效能或延長壽命,例如更換引擎、車廂加裝、重大修繕,則會列為資產增加。

        這也是許多會計醜聞的起點,像是著名的 WorldCom 案,即將本應費用化的支出錯誤資本化,造成資產虛增、獲利膨脹。這提醒我們:資產的價值不只是購買那一刻的金額,還包括後續如何判斷與維護。

五、減損的意義與原則

        PPE價值可能隨著時間與市場變化而波動,導致其帳面價值與真實價值間產生落差,這時就涉及到了重要的減損 (Impairment) 概念,需要降低資產的帳面價值以反映真實狀況。無論企業採用的是成本模式還是重估價模式,都需要進行減損評估,這主要是為了遵循會計上的「保守原則 (Conservative Principle)」。債權人尤其關注減損,因為他們必須考量最壞情況,以降低風險。

    減損評估中,比較的是資產的「帳面金額 (Book Value)」與「可回收金額 (Recoverable Amount)」。當帳面金額高於可回收金額時,企業就必須認列減損損失。而所謂可回收金額,則取決於兩個價值的較高者:

  • 使用價值 (Value in Use):指持續使用資產能夠帶來的未來現金流量之折現值。
  • 淨公允價值 (Fair Value Less Costs to Sell):指出售該資產能實現的淨價值。

       這種選擇高值的方式,是因為良好的管理者會選擇對企業最有利的資產使用方式。值得注意的是,PPE的減損與存貨的減損在定義上略有差異。存貨使用較低成本或淨變現價值 (LCNRV) 進行評估,而PPE則因具有折舊、使用及出售的特性,因此衡量的基礎是帳面金額而非原始成本。

六、減損後如何處理?

        減損損失在會計處理上會計入「累計減損 (Accumulated Impairment)」,並作為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減項,類似於累計折舊。減損損失通常透過「減損損失 (Impairment Loss)」的分錄來處理,具體方式為借減損損失,貸累計減損,會對當期的淨利 (EPS) 造成影響。如果資產的估計耐用年限發生變化 (估計的變動),應採用前瞻性應用 (Apply Prospectively) 的方式調整未來的折舊費用。 

        減損並非不可逆轉,當資產價值回升時,減損可以迴轉,但設有一個上限:迴轉後帳面金額不得超過原先未減損的歷史成本法下應有的帳面金額。這樣的規範防止企業將增值視作減損迴轉。迴轉的會計分錄通常是借累計減損,貸減損迴轉利益,這會影響當期的淨利。但須注意的是,累計折舊並不存在迴轉的情況,因其屬於歷史成本法。

七、PPE 處分的方式

        當企業決定處分PPE時,常見的方式有三種:(Scrapping/Retirement)、出售 (Sale) 和交換 (Exchange)。不管是哪種方式,都必須將資產從帳上出列 (Derecognize)。

  • 報廢:若資產已全額折舊,僅需將累計折舊與資產抵銷即可。但若仍有帳面價值,則須認列處分損失。
  • 出售:根據出售所得與帳面金額的差異,會產生處分利益或損失。這些利益或損失會被列入「其他收入及利益 (Other Income and Gains)」或「其他費用及損失 (Other Expenses and Losses)」。
  • 交換:需判斷是否具有「商業實質」。具有商業實質的交換需將換出資產更新至公允價值並認列損益;反之,則無須認列損益。由於具有商業實質的交換通常是公平的,換出資產公允價值加收付現金會等於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

        花了很不少時間整理PPE在會計中的管理,涵蓋了原始取得 (包含發票金額、準備使用費用、恢復原狀成本的資本化)、後續衡量 (折舊方式、估計變動的前瞻性應用、減損及其迴轉),以及處分 (報廢、出售、交換,尤其是交換的商業實質判斷) 三大核心部分。希望投資人或創業夥伴能更精確地掌握企業資產的真實價值,並做出更準確的財務判斷。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一起討論,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