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evious articles have recorded various types of assets. This article begins to present the first major item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accounting equation: liabilities. When entrepreneurs start a business or manage a company,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are often not only related to products and markets but also to an unavoidable reality: corporate debt. Whether it's short-term current liabilities or long-term non-current liabilities, these affect the financial health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hese liabilities, how to manage them, and how to use financial tools to adjust the company's risk is a key skill that every entrepreneur and business manager must master. Investors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ormation in the bonds issued by companies or governments they purchas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interests. The following explains each item in detail:
前面幾篇文章記錄了各類資產,本篇文章開始呈現會計恆等式的右邊第一大項:負債。當創業家創業或者管理企業時,面對的問題往往不僅是產品與市場,還有一個無法避免的現實:企業的債務。無論是短期的流動負債,還是長期的非流動負債,這些都會影響到企業的財務健康和未來發展。理解這些負債的性質、管理方法,以及如何運用財務工具來調節企業的風險,是每一位創業者與經營者必須掌握的關鍵技能。而投資人也應該要注意購買公司或政府發行的債券中的資訊,進而保障自己的權益。以下逐項說明:
流動負債
負債,就是公司欠的錢,放在資產負債表右上角。流動負債,是一年或一個營業週期內要清的債,短時間就得掏出現金。最有感的幾個口袋:每個月都來的水電、租金、員工薪資;有賺就跑不掉的稅金;以及供應商出貨先欠著的應付帳款(商業慣例常見30天內付清)。
評估一家公司的短期壓力,一個很簡單卻很致命的比對:流動資產對比流動負債。流動資產是那些一年內可以變成現金的東西,像現金本身、存貨、應收帳款。想在一年內安全運轉,流動資產應該大於流動負債;反過來,短期償債能力就拉警報,可能一年內就卡關。
流動負債的常見組成包括:
- 應付帳款 (Accounts Payable):主要指購買產品和服務尚未結清的款項,多為口頭承諾或商業慣例◦
- 應付票據 (Notes Payable):相較於應付帳款,是更正式的債權證明,通常用於風險較高或金額較大的交易,或與銀行短期借款時使用。
- 應付利息 (Accrued Interest):向他人借錢所產生但尚未支付的利息。
- 長期負債短期部分 (Current Portion of Long-Term Debt):原為長期負債,但因時間經過,在一年之內將到期的部分,需從長期負債移至流動負債
- 合約負債 (Contract Liabilities):指公司已向顧客收取現金,但尚未提供產品或服務,公司對顧客負有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義務
稅與員工
營業稅於台灣跟歐美有文化差:台灣多是標價內含稅,歐美則是結帳再加稅。但無論哪一種,性質都是「代收轉付」——消費者付給政府的稅,企業只是中途站。分錄很簡單:銷貨那刻,借現金(含稅總額)、貸應付銷售稅(代收)、貸銷貨收入(公司真正的收入);等到繳稅,借應付銷售稅、貸現金。
員工相關的負債有應負薪資,公司每天都在累積對員工的欠款;從薪資裡代扣的勞健保、預扣稅、退休金等,本質也是代收轉付,都列流動負債。至於分紅與獎金,則是另一種承諾:公司賺的錢理論上屬於股東,但願意分一塊給員工,用獲利或績效綁住人心。台灣法規更是把這件事寫進公司章程層級,一旦承諾,就成了公司的負債。做分錄時,提列那天借記薪工費用、貸記應付薪工;真正發錢時,借應付薪工、貸現金。
細談合約負債與長短期債
合約負債是收入認列節奏的核心。那是「先收現、後認收」的情境,相對於現金交易(收現與認列同時)以及應收帳款(先認列收入,晚點收現)。拿預售足球賽季票做例子:收到錢時,借現金、貸合約負債;每踢一場比賽,就把相對應的一部分從合約負債轉成門票收入。這也提醒我們:現金流不等於收入,會計得看履約義務有沒有滿足。
長期負債中的一年內到期部分,每年都要重分類一次。比如五年期票據每年還5,000元本金,到了年末,就把下一年要還的5,000元從長期區搬到流動區。這種搬家不是文字遊戲,而是誠實面對短期現金壓力的儀式感。放到資產負債表,你會在流動負債欄看到應付票據、應付帳款、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各種應計費用(水電、房租)、應計薪工與員工福利、顧客預付款(合約負債)、遞延與當期應付所得稅、應付股利等,一字排開。
呼應前面所提,這時不妨順手做兩個小比率:
- 營運資金=流動資產減流動負債,餘裕越大,公司越不容易被短期資金卡住脖子;
-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大於1比較安全,常見建議落在1.5到2。但也別以為越高越好——如果高到離譜(100、200這種),資產可能閒置,現金沒在工作,甚至該考慮還點錢給股東。
非流動負債
非流動負債的定義很純粹:本金在一年或營業週期之後才到期。型態最常見的是三種:債券 (Bonds)、 銀行借款 (Bank Loans)(像聯貸、土地融資)、長期票據 (Long-Term Notes)。債券市場的體量常常比股票市場更大,因進入門檻高,多半由機構參與,因為一張動輒千萬起跳;散戶若想參與,多半透過基金。債券的世界,條款是靈魂:
- 擔保債(Secured Bonds)有抵押,風險低。
- 無擔保債(Unsecured Bonds)靠發行人的信用。
- 可轉換債 (Convertible Bonds)給你在特定條件下換股的權利。
- 可贖回債(Callable Bonds)讓公司在利率下降時提早還錢,改借更便宜的新債。
- 可賣回債 (Putable Bonds)則反過來,讓持有人可以要求公司買回。
發債通常要走董事會與股東會程序,張數、面額、票面利率都要先講清楚:
- 面額是到期要還的本金;
- 票面(名目)利率是公司每年承諾付的利息比例;
- 債券價格通常用面額百分比報價(97就是面額1,000賣970),而價格為什麼不等於面額?因為票面利率很少剛好等於市場利率。
折現(Discounting)
貨幣時間價值這句話:今天的一塊錢,比明天的一塊錢更值錢。所以複利,是把現值推到未來;而折現,則是把未來拉回今天。公式就一行:PV = FV / (1 + 折現率)^n,折現率用的是市場利率。
債券的定價,是把所有未來現金流(每期利息+到期本金)的現值加總。拿一張三年期、每年付息10元、第三年還本100元的債券,市場利率10%來算,把每年的10元,以及第三年的110元各自折現後加總,就是今天的公平價格。
債券現值計算
- 名目(票面)利率:決定你每次要付給投資人的利息有多少。可以把它想成算利息的「分子」。
- 市場(有效、實質)利率:決定未來的錢換成現在值多少。它是拿來「折現」用的,比較像「分母」。
- 本金的現值:到期要還的那筆大錢,先用「一元現值因子」把未來的本金換算回今天值多少。
- 利息的現值:每期固定會付的利息,把它當成一串固定金額的「普通年金」,用「年金現值因子」換算回今天。
把這兩個數字加起來,就是債券今天應該值多少。
如果這張債是「半年付一次息」:
- 每半年的利息=年票面利率 ÷ 2 × 面額
- 期數 n =年數 × 2(因為一年付兩次)
- 折現率 i =年市場利率 ÷ 2,邏輯完全一樣,只是把一年切成兩半來算。
票面利率和市場利率誰高誰低,直接決定發行價格:
- 票面利率 = 市場利率 → 平價(價格等於面額)
- 票面利率 > 市場利率 → 溢價(比較香,大家願意多付)
- 票面利率 < 市場利率 → 折價(比較不香,只好打折賣)
利率和價格像蹺蹺板,利率降→價格漲;利率升→價格跌。債券價格本質上被利率決定。
會計入帳怎麼做(分錄)其實很直觀:
- 平價發行:借「現金」、貸「應付債券」,金額都等於面額。
- 折價發行:借「現金」= 實際收到的金額;貸「應付債券」= 同樣的金額。之後每期用有效利率法,把「折價」慢慢攤進利息費用。
- 到付息時:
- 先計提:借「利息費用」、貸「應付利息」
- 付錢那天:借「應付利息」、貸「現金」
負債準備 (Provision for Liabilities)
負債準備是一種長期負債,不同於一般銀行借款或債券發行。雖然叫「準備」,它其實是「實質負債」,表示預期將來需要支付的義務。要同時滿足幾個條件:
- 因過去事件產生現實義務、
- 未來很可能要付、
- 金額能可靠估計,
- 而且清償會造成資源流出(現金、資產或服務)。
如果只是「可能」有義務、或金額估不準,那叫「或有負債」,不認列於財務報表,只在附註講清楚。常見的準備有銷貨退回、產品保固。
負債準備在估法上,案件量大又結果多變,用期望值(機率乘金額加總);情境少、選項離散,挑「最有可能金額」。但會計骨子裡有保守原則——如果「最有可能」落在分配的尾端,且更大賠的總機率超過五成,就把估計往壞處靠一點,反映更糟的情境。
法律訴訟時如果公司預期會敗訴或和解,且賠償金額估得出來,即使法官的槌子還沒落,也應先提列,讓投資人提早知道風險:
- 提列時:借記訴訟損失 (Lawsuit Loss),貸記訴訟損失準備 (Lawsuit Loss Provision)。
- 保險理賠:若有保險,同時借記應收理賠款 (Accounts Receivable - Reimbursement),貸記保險理賠收入 (Insurance Reimbursement Revenue)。
- 金額調整:若對賠償金額的估計改變,需增加或減少負債準備(通常調整損失或利益)。
- 判決確定及支付:
- 借記訴訟損失準備(沖銷原負債)。
- 貸記現金(實際支付金額)。
- 若實際賠償金額少於已提列準備,則貸記「訴訟損失迴轉利益」(Gain on Reversal of Lawsuit Loss)。
- 收到保險理賠時,借記現金,貸記應收理賠款。
寫到這裡,博格勝想把整篇濃縮成一句話:看負債,先看時間怎麼對你徵稅(短期與長期的現金壓力),再看利率怎麼替時間標價(折現與定價)。短債講安全邊際,長債講條款與利率;合約負債提醒「先收不等於收入」,負債準備提醒「風險要先入帳」。無論是流動負債、非流動負債,還是長期的負債準備,每一項負債都需要精心管理。在這樣的財務管理下,投資人不僅能應對當前的市場環境,還能為未來的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一起討論,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