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創業者的財務必修課:會計學 (12) 天然資源與無形資產管理 (Accounting (12)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Intangible Assets)

        The management of cash, inventory,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property, plant, and equipment (PPE) in a company’s long-term assets has been outlined in previous articles. Additionally, there are other long-term assets that require management, which "often have a lifespan exceeding the product cycle": natural resources (including biological assets and mineral resources) and intangible assets. 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 their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 under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企業擁有的長期資產中,現金存貨應收帳款不動產廠房設備(PPE)的管理已於前面數篇文章概述。而另外有「存在時間往往超過產品週期」的長期資產也是需要管理的:天然資源(包含生物資產與礦產資源)以及無形資產。本文將說明它們在國際會計準則下的分類與衡量方式。

天然資源:生物資產與礦產資源

        天然資源這個概念同時指向「來自第一級產業的活體資產」與「蘊藏於地底的礦物」。生物資產適用 IAS 41,牛、果樹、林木乃至養殖魚類都屬其範圍。準則要求先判斷資產是否會在使用後消失;消耗性的植物或動物(如稻作、肉牛)、生產性動物(如乳牛)以淨公允價值衡量,而能多年生產的生產性植物(如芒果樹)則視同 PPE,可選擇成本模式或重估價模式。生物資產在收穫後轉化成農產品,原始成本仍是淨公允價值,但之後改用「成本與淨變現價值孰低法」(LCNRV) 列入存貨。

        礦產資源 (如金礦、銀礦、鑽石礦、石油礦、天然氣礦) 則落在 IFRS 6 的管轄之下。若企業自行探勘,前期投入與復原原狀成本均應資本化;探勘支出可採「全部成本法」或「探勘成功法」處理。隨著礦石被開採,資產價值遞減的過程稱為折耗 (類似PPE的折舊),常以活動數量法計算。折耗額度不直接進費用,而是先轉成存貨,等礦石出售才體現在損益表,這點與折舊直接列費用有所不同。

無形資產:看不見的價值

        無形資產(IAS 38)泛指無實體、可辨認且非貨幣性的資源,例如專利、商標、著作權與特許權。若公司自建品牌或技術,除非研發項目進入「發展階段」並能證明技術可行與經濟效益,否則支出通常必須費用化。主要原因為難以可靠衡量其價值(基於保守原則),而非其不重要或無價值。例如:可口可樂的商標價值雖高,但因自行產生而無法體現在財報上。

        相反地,若以收購方式取得無形資產,購入價格及配套成本即可資本化。對有使用年限的無形資產,後續以攤銷方式分攤成本;對沒有明確年限的商標或對僅在併購時出現的商譽,則採定期減損測試而不攤銷。

        商譽特別容易引起討論。它只在收購價格高於被收購公司淨資產公允價值時出現,代表市場對未來協同效益的期待。如果日後經營成效未達預期,減損測試就會要求立即反映損失。

資產結構與財務指標

        長期資產比重的高低會影響兩個常見指標:資產周轉率與資產報酬率(ROA)。資產周轉率衡量企業運用資產創造銷貨的速度 (計算方式:銷貨淨額 / 平均總資產);而 ROA 綜合反映獲利能力與運用效率 (計算方式:淨利 / 平均總資產)。所以常見的杜邦分析就是將ROA 拆解為「淨利率 (公司獲利能力)」乘以「資產周轉率 (公司效率)」。

        對擁有大量天然資源或龐大專利組合的公司,資產規模雖大,若營運效率不足,這兩項指標可能被稀釋;相反,輕資產企業若能將無形資產有效變現,ROA 便可維持在高水位。因此,分析財報時不僅要看到資產「多少」,也要理解它們「如何被利用」。

        生物資產、礦產資源與無形資產同樣被歸在長期資產,卻因經濟特性不同而需要截然不同的衡量與後續處理方法。擁有高價值的不動產、廠房及設備(PPE),或擁有非常厲害的專利、商標等無形資產的公司,代表創業者擁有優良的資產股 (Asset-heavy Stocks) ,搭配經營績效,公司成長性將指日可見。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一起討論,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