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often underestimated yet complex asset in business operations—inventory. It’s not merely the goods stacked in a warehouse; it’s the embodiment of a company’s capital, and the efficiency of its management directly impacts the health and resilience of the business. Looking back to the early day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sudden breakdown of supply chains left industries like semiconductors and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grappling with severe inventory shortages, forcing many companies into a “no stock to sell” predicament. However, as the pandemic eased, market demand shifted dramatically, and many businesses soon found themselves facing the opposite challenge—excess inventory and sluggish sales. These real-world cases clearly demonstrate the high volatility of inventory and how, without proper management, its impact on a company’s operations can be far greater than imagined.
一、存貨的基本面貌:買賣關係中的資產與費用
在會計處理上,這套邏輯體現在幾個基礎分錄中。當企業購入存貨時,會借記「存貨」科目,表示資產增加;若為賒購,則貸記「應付帳款」,負債隨之增加。而當商品成功銷售時,則會進行兩個分錄:首先,借記「應收帳款」(若為賒銷,表示對客戶的債權增加)並貸記「收入」(銷售行為帶來的收益),確認銷售的達成。其次,由於貨品已從庫存中移出,必須將其成本從資產轉為費用,此時會借記「銷貨成本」並貸記「存貨」。
值得一提的是,「銷貨成本 (Cost of Goods Sold, COGS)」是一個獨特的費用項目,其名稱中並未直接包含「費用」二字,卻是企業損益表中的核心支出。它直接反映了已售出商品的取得成本。在損益表上,用銷售收入減去銷貨成本,我們就能得出企業最基礎的獲利指標——「毛利 (Gross Profit)」。
從存貨的數量變化來看,它是一個典型的「存量」概念,我們可以用一個T字帳來想像它:T字帳的左手邊記錄著期初的餘額,加上本期新購入的存貨(進貨),再減去已售出存貨的成本(銷貨成本),最終右手邊所呈現的,就是期末剩餘的存貨餘額。這個關係可以簡化為:期初存貨 + 本期進貨 - 銷貨成本 = 期末存貨。若將此公式移項,變成期初存貨 + 本期進貨 - 期末存貨 = 銷貨成本,這便成為會計人員在期末計算銷貨成本的實用工具。
在財務報表中,存貨的資訊呈現於兩個重要位置:在資產負債表上,它被歸類為流動資產,按照其變現的流動性,通常排在現金和應收帳款之後。而在損益表上,銷貨成本則緊隨收入項目列示,兩者共同決定了公司的毛利水平。
二、探究存貨成本的實際構成:不僅是買價,更是所有必要投入
對於存貨成本的理解,遠不止於商品的原始買入價格。為了確保存貨能夠順利入庫並最終交付,許多看似額外的支出,其實都應被視為存貨成本的一部分。
首先,本期進貨的實際金額,除了商品本身的買價外,還應包含運入運費 (Freight-in)。這筆費用是為了將貨物從供應商處運抵企業倉庫所必需的開支,會計上應將其資本化,即計入存貨的成本,而非直接列為當期費用。例如,在會計分錄中,我們會借記「存貨」而非運費費用,並貸記「現金」。此外,若有因商品瑕疵而產生的購貨退回,或因及時付款而獲得的折讓,這些都應從進貨金額中扣除。經過這些調整後,才能得出實際的購貨淨額 (Net Purchases)。
將期初存貨加上本期的購貨淨額,我們便得到了可供銷售的存貨 (Cost of Goods Available for Sale),這個數字代表了企業在當期內所有能夠用於銷售的商品總成本。
然而,並非所有與貨品運輸相關的費用都計入存貨成本。當貨品從企業倉庫運送給客戶時所發生的運出運費 (Freight-out),因其直接關聯銷售行為而非商品本身的取得,會計上應直接認列為當期費用,不會資本化。分錄上,我們會借記「運費費用」,貸記「現金」。另外,若企業在信用條件允許的期限內及時支付了貨款,並因此獲得了現金折扣 (Cash Discount),這實質降低了購入存貨的成本,在會計上應貸記「存貨」,以反映其價值的下降。
在利潤的層級劃分上,清晰地理解這些成本構成,有助於我們分析企業的獲利能力: 銷售收入減去銷貨成本,即為毛利。 毛利再扣除企業日常營運所需的營業費用(如管理費用、行銷費用等),便得出營業利益 (Operating Income),這代表了企業核心業務的獲利狀況。 最終,營業利益加上或減去其他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收入或費損(如利息收支),並扣除所得稅費用後,才得出企業的淨利 (Net Income)。
三、存貨管理之道:「4W1H」框架下的深層思考
僅僅理解存貨的會計處理,尚不足以應對實際經營中的挑戰。一套全面的存貨管理框架,將有助於企業更為策略性地規劃與執行。這裡,我們以「4W1H」來深入剖析。
首先是 Why (為什麼持有存貨)。企業持有存貨,最直接的原因是為了滿足銷售需求,確保客戶在需要時能即時獲得商品。其次,存貨也能作為一種減少不確定性的工具,比如應對供應鏈中斷的風險,或是抵禦原材料價格波動的衝擊。此外,適量的存貨,特別是透過大量採購,有時也能幫助企業壓低採購價格,降低運輸成本。然而,持有存貨也伴隨著顯著的風險與成本:資金被積壓在存貨上,形成了機會成本;倉儲、保險、盤點、管理等都是實實在在的倉儲成本;更甚者,若商品過時或損壞,還可能面臨存貨跌價損失,這在如 3C 產品等更新換代快的行業中尤為常見。
接著思考 What (存貨的分類)。不同的行業,存貨的樣貌各異,管理複雜度也不同。買賣業的存貨相對單純,多為直接購入再售出的商品。而製造業的存貨管理則更為精細,通常分為三類:尚未投入生產的原物料 (Raw Materials);正在生產線上加工的在製品 (Work-in-Process);以及已完成生產可供銷售的製成品 (Finished Goods)。至於服務業,由於其服務的無形性,通常很少或幾乎沒有實體存貨,其財務報表上的「銷貨成本」通常指的是提供服務的直接成本,而非傳統意義上商品的銷貨成本。
再來是 When (何時計算存貨),這涉及到企業採用的盤點系統。 永續盤存制 (Perpetual Inventory System) 是一種實時追蹤的系統。企業會藉助條碼、紅外線標籤等現代科技,對每一筆存貨的進出進行即時記錄,從而隨時掌握存貨數量與銷貨成本。在期末,帳面計算的期末餘額會與實際盤點結果進行比對,若有短少,通常會透過調整分錄計入銷貨成本。目前,台灣大多數上市櫃公司都採用永續盤存制。 相較之下,定期盤存制 (Periodic Inventory System) 則是在每一會計期末才進行實地盤點,以確定存貨的實際數量。銷貨成本則需等到盤點完成後,再利用「期初存貨 + 本期進貨 - 期末存貨 = 銷貨成本」的公式來反推計算。這種方法通常適用於單價較低、數量龐大的商品,如文具店的零散文具。
最後是 Where (存貨的所有權),這是一個關於法律與會計歸屬的問題。除了明確的庫存存貨 (In-stock Inventory),還有運輸途中的在途存貨 (Inventory in transit) 需要特別判斷。這裡的關鍵是FOB (Freight on Board) 交貨條款:
- 若為 FOB shipping point (起運點交貨),則所有權在貨物從供應商的起運點發出時即轉移給買方,運輸風險由買方承擔。這表示即使貨品還在運輸途中,買方也應將其計入期末存貨。
- 而 FOB destination (目的地交貨) 則表示所有權和風險在貨物抵達目的地並交付給買方後才轉移。因此,在此情況下,在收到貨物之前,買方不應將其計入存貨。
- 此外,企業倉庫中可能存在寄銷品 (Consigned Goods),這些貨品的所有權屬於其他廠商,企業僅是代為銷售並收取佣金或費用,因此不應將其計入自身的存貨。
四、存貨的計價:賦予每一件貨品清晰的價值
由於企業在不同時間點購入的存貨,其成本可能各不相同,因此,當存貨售出或進行期末盤點時,就需要一套系統化的方法來確定其成本歸屬。
個別認定法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Method) 是最直接也最精準的方法,它實際追蹤每一批或每一件貨品的特定成本。這種方法適用於單價高昂、數量稀少且容易單獨識別追蹤的商品,例如特定的汽車或藝術品。通常,這種方法會與永續盤存制搭配使用。
然而,對於大多數商品,實務上會採用以下常用計價方法(尤其在台灣):
- 先進先出法 (First-In, First-Out, FIFO): 這個方法假設最先購入的貨品會最先被賣出。因此,期末倉庫中剩下的存貨,其成本會被認為是來自最近購入的那些批次。FIFO 可以與永續盤存制和定期盤存制均可組合使用。
- 平均成本法 (Weighted-Average Cost Method): 這個方法不區分進貨批次,而是將所有可供銷售的商品總成本,除以總數量,得出一個平均成本。所有賣出的貨品和期末存貨的價值都以此平均成本計算。它也可以與永續盤存制(此時稱為移動平均法,每次新進貨後重新計算平均成本)和定期盤存制(此時稱為加權平均法,在期末一次性計算總平均成本)均可組合使用。
- 後進先出法 (Last-In, First-Out, LIFO): 這個方法假設最後買進的貨品會最先被賣出。因此,期末存貨的成本,則被認為是來自較早購入的批次。值得注意的是,後進先出法在台灣的會計準則下是不允許使用的,但在美國會計準則 (US GAAP) 下可能適用。
存貨的會計與管理,雖涉及諸多細節與方法選擇,但其核心目的始終是為了準確反映企業的資產價值和獲利能力。深入理解這些原理,將有助於在創業與投資的道路上,做出更為明智與穩健的決策。
未完待續...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一起討論,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