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previous article, we introduced inventory as an essential asset in business operations. In this installment, we will delve deeper into the subsequent measurement of inventory, error corrections, 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daily management, as well as interpret the insights that inventory figures reveal in financial statements.
在前篇文章中介紹了企業經營的存貨資產。本篇將深入探討存貨管理的後續衡量、錯誤更正,以及它在日常管理中的實際應用,並解讀存貨於財報中將透露何種資訊。
一、存貨的期末體檢
企業在購入存貨並初步入帳後,這批商品並不會永遠以原始成本呈現在財報上。隨著時間推移,其價值可能因市場、損耗等因素而發生變化,因此,定期為存貨進行「期末體檢」——即後續衡量,便顯得至關重要。
這項「體檢」的核心原則,便是成本與淨變現價值孰低法 (Lower of Cost and Net Realizable Value, LCNRV)。簡而言之,我們需要比較存貨的原始成本與其「淨變現價值 (NRV)」,並以兩者中較低的金額作為最終的財報列報數字。原始衡量時,存貨成本包含了買價以及所有為使其運入、資本化的費用;但當存貨在倉庫中靜置一段時日後,其真實價值可能因市場價格下跌或損壞而減少,此時 LCNRV 便發揮作用。
要理解 LCNRV,我們需要釐清幾個關鍵概念。成本 (Cost) 通常指的是資產取得時的歷史成本。然而,若僅依賴歷史成本,當存貨因時間推移(如存放一年或兩年)而價值減損時,財報資訊恐將失真。這也引導我們認識淨變現價值 (NRV)。NRV 的定義是在特定衡量時點,將存貨出售後,公司實際能夠實現的「淨收入」。它的計算方式是:預計售價減去為使商品完工所需投入的成本,再減去銷售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費用。NRV 是一個從「賣出價值 (Exit Value)」角度衡量的概念,它反映的是市場對該存貨在當前條件下的實際評估。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件商品,在不同公司、銷售通路,甚至特定情境下,其 NRV 都可能不同——例如,一瓶水在一般商店與在沙漠中,其淨變現價值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同時,我們還需區分其他相關的價值概念:
- 帳面價值 (Book Value) 是資產在財報上呈現的數字,它可能是按歷史成本、LCNRV 或公允價值衡量而來。
- 公允價值 (Fair Value) 則定義為買賣雙方在充分認知且自願的情況下,達成交易意願所鎖定的市場統一價格。然而,存貨通常不具備這種容易取得的統一市場價格特性,因此在後續衡量時,我們多使用更為實際的淨變現價值來取代。
- 歷史成本 (Historical Cost),是從「購入價值 (Entry Value)」的角度來衡量的基礎。
當存貨的淨變現價值 (NRV) 低於其原始成本時,會計上必須認列存貨跌價損失,這是一種穩健性原則的體現,旨在避免資產被高估。在分錄上,通常會借記「銷貨成本」(跌價損失被視為銷貨成本的一部分),並貸記「備抵存貨跌價」(部分教材也稱為「備抵存貨跌價損失」)。這個「備抵存貨跌價」科目是一個存貨的減項,它的作用類似於固定資產的「累計折舊」,使得存貨在財報上的帳面價值得以降低。為何要單獨設立「備抵」科目而非直接調整存貨帳戶?這主要有兩個考量:一是為了保留存貨原始歷史成本的記錄,便於追溯和分析;二是為日後存貨價值可能回升預留彈性。如果以前曾認列過跌價損失,若未來存貨價值回升,公司可以在原認列損失的範圍內,將存貨價值恢復(即沖銷備抵餘額),但這種回升認列的利益通常不會超過之前認列的損失。
在實施 LCNRV 時,會計準則要求必須採取逐項比較 (Item-by-item comparison) 的方式。這意味著不能將所有存貨的成本和 NRV 混在一起比較,而是必須對每一個存貨品項獨立進行成本與 NRV 的比較判斷,以確保精確性。
二、存貨的會計錯誤與其自我修正的特性
當期末存貨被高估時,其對財務報表的影響會跨越兩個會計年度。在錯誤發生的當期(第一年),由於期末存貨高估,會導致銷貨成本被低估,進而使當期淨利潤被高估,最終影響股東權益也被高估。然而,到了次期(第二年),因為第一年的期末存貨會成為第二年的期初存貨,這項高估會轉嫁過來,導致第二年的期初存貨被高估,進而使第二年的銷貨成本被高估,最終導致第二年的淨利潤被低估。一般情況下,到了第三年,由於第二年的期末盤點會基於正確數字,此錯誤的影響通常會消除。
相反地,若期末存貨被低估,其影響也以類似的方式呈現。在當期(第一年),存貨低估會導致銷貨成本高估,使淨利潤和股東權益被低估。到了次期(第二年),由於期初存貨被低估,銷貨成本將被低估,進而導致第二年的淨利潤被高估。同樣,到第三年,錯誤的影響通常會消失。
這種現象被稱為錯誤的「自動更正 (Automatic Correction)」。它意味著,存貨的錯誤通常會在兩個會計年度內自動抵銷。即便公司沒有及時發現並進行人為更正,這些錯誤的影響也會在一段時間後自動消除,使得兩年或更長期間的累計淨利潤總額最終是正確的。這也從側面提醒我們,雖然錯誤最終會「自我修正」,但它仍會扭曲單一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
三、毛利法:存貨估計的實用工具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企業可能無法進行存貨的實地盤點,此時,毛利法 (Gross Profit Method) 便成為一種實用的存貨估計方法。它主要應用於定期盤存制。
毛利法的應用時機包括:當發生火災、盜竊、水災等突發事件導致存貨滅失,需要估計損失金額時;或者在會計期中需要編製財務報表,但因成本或時間考量無法進行實際盤點時。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公司過去穩定的毛利率,結合當期的銷售額,來估計銷貨成本。進而,再用「可供銷售的存貨成本」減去這個「估計的銷貨成本」,就能估算出期末存貨的餘額(或是被滅失的存貨損失金額)。
毛利法的估計步驟通常分為兩步:
- 第一步,估計銷貨成本 (Estimated Cost of Goods Sold)。這可以透過公式:銷貨淨額 × (1 - 毛利率) 來計算。其背後邏輯是:收入等於銷貨成本加上銷貨毛利,因此銷貨成本自然等於收入減去銷貨毛利。
- 第二步,估計期末存貨 (Estimated Ending Inventory) 或存貨損失。首先,計算本期可供銷售產品的成本,即期初存貨加上本期進貨淨額(注意,進貨淨額需包含資本化的運入運費)。然後,用「可供銷售產品的成本」減去「估計銷貨成本」,所得到的「剩餘部分」,就是估計的期末存貨或已滅失的存貨損失。
四、存貨管理關乎企業的韌性
存貨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佔據著流動性資產的重要位置,僅次於現金和應收帳款。無論是買賣業還是製造業,有效的存貨管理都是其經營策略的核心環節。
正如 COVID-19 疫情期間及其後的供應鏈變化所揭示的:疫情爆發時,全球產業因存貨極度短缺而遭受重創;而疫情解封後,又快速轉向面臨存貨過剩的挑戰。這些實例無不彰顯存貨的變動性極大,且對企業的經營成果會造成顯著的影響與挑戰。學習存貨的會計章節,不僅僅是為了掌握數字的記錄與處理,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我們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存貨,從而提升企業的應變能力與競爭韌性。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一起討論,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