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創業者的財務必修課:會計學 (9) 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項目: 應收帳款 (Accounting (9) Assets on the Balance Sheet: Accounts Receivable)

        In the world of corporate finance, assets play a crucial role — dynamic and essential in supporting operations. When we look at the left side of the balance sheet, the first thing that catches our eye is the most liquid asset—cash, followed closely by today’s focus: accounts receivable.

        在企業的財務世界裡,資產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流動且支撐著營運。當我們看向資產負債表的左側,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流動性最高的資產—現金,緊隨其後的便是我們今天要深入討論的主題:應收帳款。

一、應收帳款的核心地位與認列原則

        應收帳款位於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項目,僅次於現金的高流動性使它成為企業運營的重要資源。它的產生與收入密不可分。當企業在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並且確認收入時,通常會同時認列應收帳款。

        收入認列的時間點影響著應收帳款的認列。例如:

  • 若採用目的地交貨條件,只有當產品運抵買方並完成交貨時,才可認列收入及應收帳款。
  • 起運點交貨的情況則不同,貨物只要交給貨運商,即可立即認列收入與應收帳款。
  • 寄銷的商品,則需實際售出後才產生應收帳款;未售出則仍列為企業自身的存貨。
  • 直營店分期付款方式的銷售,全額會計入應收帳款。

        此外,付款條件,如提供現金折扣(如2/10 (如果在10 天內付款,買方可以獲得 2% 的現金折扣 (2% discount)), n/30 (如果買方沒有在 10 天內付款,則必須在 30 天內付清全額 (全額) 款項))及預估可能退貨的比例,也會影響應收帳款的衡量。

        應收帳款與合約資產也有區別:應收帳款僅需隨著時間經過即可收款;而合約資產則需滿足特定條件(如達成績效標準)才能實現收款權利。


二、應收款項的分類

應收款項通常分為三大類型:

1. 應收帳款(Accounts Receivable)

  • 來自公司主要營業活動的債權。

  • 通常無書面票據,風險低,且多為長期合作、信用良好的對象。

2. 應收票據(Notes Receivable)

  • 與應收帳款類似,但多了一張正式的票據承諾,可能為支票或本票。

  • 多用於風險較高、不熟悉或大額交易的情境。

  • 具有利息及時間價值的特性,需要在財報日額外認列應收利息。

3. 其他應收款(Other Receivables)

  • 非企業營業活動產生的應收款項,例如閒置資產出租的租金收入、小額資金往來的借款。

  • 亦包括代收代付款項,例如企業代替客戶支付的運費等。


        在企業營運中,應收帳款(Accounts Receivable)是營運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然而,並非所有的帳款都能順利收回,這就產生了一個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應收帳款的減損(Impairment of Accounts Receivable)。

        所謂的減損,就是企業資產價值下降,需要在財務報表上認列損失。除了現金之外,包括存貨、不動產廠房設備在內的各種資產,都需要定期進行減損測試。應收帳款作為企業與客戶往來的重要資產,更需特別留意其減損問題。


三、從「預期」出發的信用損失模式

        現代的會計準則提倡的是「預期信用損失模式」(Expected Credit Loss Model)。簡單來說,企業必須在事情真正發生之前,就主動估計可能會收不到帳的風險,而非等到事後無法收款才反映損失。

預期信用損失有以下幾個重要觀念:

  • 預期(Expected):強調事前估計而非事後補救。

  • 信用損失(Credit Loss):明確指的是因客戶無法付款產生的損失。

  • 評估時點:通常是在財務報導日(如季末、年末)進行。
    PS. 與收入認列當下估計收現可能性不同:收入認列時若預期收不到錢,則不應認列收入或應收帳款;而預期信用損失評估是在應收帳款已認列後,其收現性發生改變時

實務上,企業會將有相似風險特性的客戶群組化,以更準確地預估整體風險。


四、減損的兩種會計處理方法

應收帳款減損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1. 直接沖銷法(Direct Write-off Method)

這種方式直覺且操作簡單,但不符合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因為未遵循預期損失原則。

  • 操作方式:確定無法回收帳款時才認列損失。

  • 缺點:無法即時反映資產真實價值。

2. 備抵法(Allowance Method)

備抵法符合IFRS規定,是目前廣泛採用的方式,具體操作如下:

  • 期末估計分錄:企業於期末先估計可能損失的金額,並進行調整。

  • 備抵損失(Allowance for Impairment Loss):這不是實際損失,而是一個資產負債表的抵減項目(contra-asset),類似於累計折舊。

  • 實際沖銷:確定帳款無法收回時,從備抵損失轉出,與應收帳款同時減少。

  • 帳款回收:若原本沖銷的帳款後來又收回,只需將程序反向操作即可,這不會影響淨利或帳款淨額


在備抵法下,有兩種主流估計方法:

銷貨百分比法(Percentage of Sales Method)

  • 根據當期賒銷的淨額百分比估算損失,屬於損益表導向,但不符IFRS要求。

應收帳款百分比法(Percentag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Method)

  • 此方法符合IFRS要求,屬於資產負債表導向。

  • 通常透過單一比率法 (Single Rate Method) 或帳齡分析(Allowance Matrix Method)進行,將帳款依逾期天數分類,各分類設不同損失率,以更準確地估計損失。


五、報表表達的重要性

財務報表需清楚表達應收帳款與備抵損失的資訊:

  • 資產負債表:以淨額表示應收帳款(應收帳款總額減去備抵損失)。

  • 損益表:將預期信用減損損失獨立表達。

詳細資訊,例如備抵損失的估計方式及帳齡分析,則需於報表附註中清楚說明。


        理解應收帳款及相關應收款項的性質與分類,能更清楚企業財務運作的真實狀態。而應收帳款的減損不僅僅是財務帳面上的數字調整,更是企業對自身財務健康狀態的誠實評估與表達,進一步穩健地經營企業未來。各位創業家得多加注意。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一起討論,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