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創業者的財務必修課:會計學 (5) 看懂綜合損益表: 收入、存貨、結帳製表 (Accounting (5): Understanding the Comprehensive Income Statement: Revenue, Inventory, and Closing Entries)

         Accounting is much closer to everyday life than we often imagine.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the world of buying and selling—whether it’s a convenience store, a boutique clothing shop, or even an online store, they all operate under the same accounting logic: revenue, inventory, and bookkeeping. This is also a fundamental element of the statement of comprehensive income.

         會計,遠比想像中更貼近日常生活。特別是買賣業,不管是便利商店、精品服飾店,甚至是線上商店,背後其實都是同一套會計邏輯:收入、存貨、記帳。這也是綜合損益表的基本要素。

 

 服務業靠的是專業能力與時間,收入是服務費用扣除服務成本。但買賣業則不同,它有具體的商品買賣,除了銷售商品產生收入之外,還有「銷貨成本」要考量。

 這差異具體反映在綜合損益表的結構中:

·    銷貨收入減去銷貨成本後,會得到銷貨毛利。

·    毛利再扣除營業費用,就是營業淨利。

·    營業淨利經過其他收入或費損調整後,即成為淨利。

 

另外,買賣業因為必須買入存貨再出售,營業循環多了「進貨」與「銷貨」兩大步驟,如何管理這些存貨,便成為整個會計流程的重點:

 銷貨發生時,會計需要做兩件重要的事:

1.  記錄收入:通常是借記應收帳款或現金,貸記銷貨收入。

2.  記錄成本:同時借記銷貨成本,貸記存貨。


 然而,實務上收入並非簡單地銷售即認列,還得考慮到退貨、折讓與折扣等可能情況,這時IFRS15規範就派上用場:

·    銷貨退回:會計上需要事先估計退貨率,把預期退貨的金額視為退款負債,並建立待退回商品權利作為資產。

·    銷貨折扣與折讓:這些降低收入的項目,通常也須先行估算,直接在收入認列時扣除,實務上通常假設客戶會享受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交貨條件」,如起運點交貨與目的地交貨,也會影響收入認列的時點。

 

從買方角度來看,進貨時支付的運費應列入存貨成本(資本化),而非費用。只有當存貨真正銷售出去後,這些成本才轉入銷貨成本。進貨時可能產生退回與折讓、折扣,這些項目將直接影響存貨的實際成本,減少應付帳款並同時降低存貨價值。掌握以下公式,進貨與銷貨成本間的關係也就清楚明確了:

·    期初存貨 + 本期進貨期末存貨 = 銷貨成本

 

企業為何能夠從零散的交易數字中,提煉出清晰易懂的財務報表?這背後的祕密,藏在會計循環的後半段——調整與結帳步驟。

 許多人可能聽過「結帳」一詞,但你知道它的真正意義嗎?博格勝認為,結帳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將「損益表」所呈現的流量概念——也就是淨利,轉化並連結到「資產負債表」的存量概念,也就是保留盈餘。

 結帳流程中,企業會把收入、費用這些臨時性科目的餘額全部歸零,透過「損益匯總」這個中間科目,確保借貸平衡,再將淨利轉入保留盈餘。這就好比是一本故事書,章節結束後的情節總結,並為新的章節揭開序幕。

 值得注意的是,若企業決定將利潤分享給股東,也就是發放股利時,會直接從保留盈餘中轉出,而非經過損益表,這展現了企業對股東直接回饋的態度。

 

期末的調整分錄,是確保報表正確性的關鍵環節。諸如辦公用品耗用、預付租金到期、設備折舊、應付未付的水電費,甚至期末存貨的實地盤點差異等,都需要透過應計基礎認列。這種「事實重於形式」的精神,彰顯了會計對真實經濟活動的重視與負責。

 企業編製財務報表前,往往會使用工作底稿將調整後的餘額進一步歸類,方便財務報表的最終編製。這一工具就像是一張清晰的財務地圖,為最終的報告提供有力支撐。

 

博格勝接下來會不斷在會計筆記內提到,幾張重要的報表,代表企業的營運狀況:

  • 綜合損益表(Comprehensive Income Statement
    • 銷貨收入扣除銷貨成本後,得出銷貨毛利。
    • 毛利再扣掉營業費用,即營業淨利。
    • 營業淨利再考量其他收益與費損,得出淨利。
    • 最終,淨利加減其他綜合損益,形成全面的綜合損益。

這張報表就像一場球賽的比分,記錄企業在一定期間內的表現成果。

  •  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
    • 這是企業某一時間點的資產、負債與股東權益狀態。
    • 基本公式為資產 = 負債 + 股東權益,清楚地顯示企業的資產結構與資金來源。

  • 股東權益變動表(Statement of Changes in Equity
    • 清楚揭露股東權益各項目的變化原因與過程,透過本期淨利增加的保留盈餘,以及發放的股利等資訊,讓投資者清楚明瞭企業的資金運作。

 

博格勝特別想提的是,企業實際的會計操作流程相當系統化,從交易記錄、分類帳到期末調整與財務報表編製,每一步都嚴謹且具備邏輯。這些細節,看似繁瑣,卻保障了財務報表的準確性與企業經營的穩健性。

         買賣業的會計循環不僅僅是帳本上的數字遊戲,而是透過精確的判斷與管理邏輯,將日常營業活動轉化為財務數據,呈現在報表之中。無論是收入認列、存貨處理的細膩判斷,還是調整分錄、編製財報的會計藝術,學會這些,都將幫助你更精確掌握公司的經營狀況,也更理解背後商業活動的真正意義。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一起討論,一起進步